摘要:这里,认识、情感、意志等方面都很重要,其中,情感意向及实践功夫尤为重要。 ...
这是天人合一之学的最高发展。
这种理论的特点,就是解决天人关系问题。由于仁是核心,是统领其他各种要素的,故可称之为仁的境界。
孔子很看重人的真情实感,认为这是实现仁的境界的基础。因为这时已没有什么可说,一切都在行事与行动中表现出来,如果对此要说什么,反而显得多余,而且非语言所能表达。这正是实践主体所要完成,不是知性主体所能完成的。孔子在谈到人的修养时,提出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[13]的原则,把德说成是内在的德性,仁则是最高的德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
孔子的真正贡献就在于,他不仅提出了仁的学说,而且从知、情、意几方面考察了人的心灵问题,因而提出知、仁、勇三种境界,而最终归结为仁的境界。因为仁的境界不是别的,就是心灵超越所达到的存在方式,也是人的自我实现。他所提倡的,当然是同道德意志相联系的君子之勇。
三、情与仁 关于仁的学说,学术界讨论很多,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,仁的境界与心灵情感有极密切的联系,是建立在情感需要与情感体验之上的。这是心灵境界的自然流露,是一种生命体验。仁是心灵所具有的,是心灵自身的内在潜力,问题在于如何实现。[30] 孝被说成是仁的基础,就在于它是出自真实而无伪的自然情感,至于附加种种社会内容,那是以后的事情。
因为仁的境界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辨析,而是陶冶情性、坚定意志、自我修养、自我反省的问题。就学而言,它是经验的、客观的。
其根据是,孔子说过: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[1] 在孔子看来,能做到知、仁、勇三者的统一,就是君子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。正因为如此,孔子很重视修德,并以德之不修为忧。《论语》中有两处谈到一以贯之,意义似乎并不完全相同,但又是完全一致的。
它不是对自然界的运动规律的单纯认识,而是人生的体验、心灵的写照,表现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,从中体会到人生的道理。[12]《论语·卫灵公篇》。命则是自然界的必然性、规律性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。需要指出的是,孔子虽然把实现与天合一的仁的境界作为人生所追求的最高目的,且以直觉体悟为其根本方法,对语言的问题也进行过论述,但他仍然重视经验知识的作用。
子贡曰:‘夫子自道也。正如人们所说,孔子最早建立了儒家的实践伦理学,并且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,他教导人们,按照这些规范和原则去实践,就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。
这样看来,一贯与上达都是心灵存在与超越的问题,也是实现仁的境界的根本方法,既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,也不是分析与综合的方法问题。所谓孔子无哲学的说法,不过是用另外的哲学眼光来看孔子罢了。
从另一种意义上说,实现仁的境界,需要克服和战胜自己的感性欲望,超越感性自我,才能在心灵中展现一个新的精神境界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他并不完全否定知性主体,也不完全排斥科学认识。所谓上达,似乎要经过默而识之[26]的体悟,才能实现。这里既有方法的问题,但又不止于此。[41] 这已经是诗的语言,不是哲学语言,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,这种哲理不是认识论宇宙论的,而是人生论、情感论的。这个安身立命之地,就是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——仁的境界。
能杀身以成仁,说明肉体生命是有限的,但精神境界是永恒的。子贡说: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。
知虽然不是主客对立的知性主体,但又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,并且认为,经验知识和文化素养,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,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因此,有必要重新理解知天命这一重要思想。
仁的境界虽不是博学、多识的问题,但是又不能离开博学。所谓文质彬彬,并不是或不仅仅是形式与内容的问题,而是一种真实自然而又有文采的人格模型,是内外合一、天人合一的整体性的精神境界。
天赋予人们德性,而人以实现德性为目的,这说明天人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目的论关系,这是转向以人为主宰的开始。[34] 仁者具有普遍关怀的情怀,也有内在的道德意志,因此必有勇。根据《论语》记载,他经常谈到知的问题,很强调知的重要性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。
一般人都以为他博学多识,其实,这是完全不了解他,不理解他。但是真正说来,孔子学说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,其中,真正有哲学意味的,我以为是他的心灵境界说。
[21] 这对孔子而言,也是适用的。这里他并没有提出知命的问题,这不是因为不重要,而是以据于德代替了知天命,知德就是知天命,据于德就是依天命而行。
于是,仁的境界的实现,也就是最高目的的实现。这样,仁与天也就沟通了。
因此,他不大讲性与天道一类的话。知德和修德是相互联系的,仁德之所以成为境界,不仅靠知,而且靠行。人若能知德,便能知命,知命便是天人合一的境界,也就是仁的境界。后来出现了变化,天命思想受到冲击,但是真正使这一思想受到实质性变化的,不是别人,正是孔子。
仁的境界的实现,从根本上说,是实践和直觉体验的问题,因此,孔子并不从概念上说明仁是什么,也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与论证,而是从情感意向及实践上解决如何笃志与笃行的问题。[5] 那么,上达是什么意思呢?是不是达于上天或上帝的恩宠眷顾,或达于形而上的理念或别的什么绝对实体呢?都不是。
宰我既然吃好的,穿好的,而能心安理得,那还有什么仁可言呢?孝是家族伦理,但它首先是一种自然情感。在孔子以前,天命确实是宗教神学的语言,代表神的命令。
人们经常说,孔子是一位政治伦理说教者,孔子的学说是政治伦理型哲学,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。大概言之,在社会伦理层面上,仁是由亲亲之爱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。